发布日期:2025-04-15 11:47 点击次数:158
前言
1965年1月,在决定修改1941年撰写的批判王明“左”右倾错误路线的“九篇文章”时,毛主席将这些旧书稿印发给了一些中央领导人,向他们征求意见。
此外,在印发这些旧书稿的时候,毛主席还附加了自己关于修改的意见批示:“
其中,又提了总理的名字,也应该删掉……
”
毛主席:恩来一生正确比错误多得很多
据胡乔木回忆:对于这“九篇文章”的写作时间,毛主席已经记得不是很清楚了。毛主席之所以提出修改这“九篇文章”,是因为有同志将这“九篇文章”的原稿,呈递到了他的面前。
展开剩余90%1964年,在中央档案馆里找到这九篇文章的原稿照片后,裴桐找到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,让他转交给毛主席。
在看到这些照片后,毛主席并没有完全想起这件事情。随后,中央档案馆又找到了这九篇文章的原稿,毛主席这才想起之前的确写过这些文章。
看着这九篇文章原稿中的内容,毛主席觉得不宜保持原样保存或发表,便决定对这几篇文章进行修改。因此,才有了毛主席的那段批示。
在关于修改这九篇文章批语中,毛主席写道:“其中,又提了总理的名字,也应该删掉,因为总理一生正确比错误多得很多。此文过去没有发表,现在也不宜发表,将来(几十年后)是否发表,由将来的同志们去作决定。”
据毛主席努力回想,这“九篇文章”大约是他在1941年春写的。毛主席之所这样说,是因为在这些文章中没有提到欧洲战争。
5月12日,在修改这些文章的时候,毛主席又一次写道:“
此文究是何年写的,记不起来,大概是一九四〇年,或依旧思一念的上半年吧,因为违章没有替代希特勒发动世界大战。
”
后来,经过仔细对文件的内容进行核查,发现在文章中有几处提到“九月会议”上最早披露的一些情况,而这些情况,毛主席不可能在1940年货1941年上半年知道。因此,认为这“九篇文章”应当是在1941年“九月会议”之后写成的。
那时候,在撰写这些文章的时候,毛主席非常重视,仅仅是标题,毛主席就修改了三次。
据说胡乔木所说,毛主席最初写这些文章的时候,定的标题是“关于和博古路线有关的主要文件”,后来修改为“关于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有关的一些主要文件”,最后又定为“关于一九三一年九月至一九三五年一月期间中央路线的批判”。此外,这些文章,在内容上也有很大的修改。
那时候,在文章写成后,毛主席只交给了刘少奇和任弼时看过,连周恩来和朱德都没有见过。另外,胡乔木作为毛主席的秘书,也是见过这些文章的。
毛主席之所以要修改这些文章,是觉得这些文章中的观点过于尖锐,对团结一些犯过错误的同志很不利。
当时,这“九篇文章”最终没有发表,最重要的原因是,在这“九篇文章”中,不仅在用词上非常激愤,而且点了几位政治局委员的名。这其中,就包含了周恩来的名字。
后来,由于各项工作非常繁忙,毛主席没有时间再管这些文章,最终忘记了它们的存在。
这次对这“九篇文章”进行修改,毛主席将标题修改为《驳第三次左倾路线》而将原来的标题“关于一九三一年九月至一九三五年一月期间中央路线的批判”则称为了副标题。
在写修改批语的时候,毛主席之所以会特别提到周恩来总理的名字,是因为在革命的过程中,周恩来是他最亲密的战友,“一生正确比错误多得很多”。
周恩来:要不军事指挥权你来搞
毛主席和周恩来相识于1925年。那时候,毛主席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担任代理部长,周恩来是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。毛主席请周恩来到农讲所讲过军事问题;周恩来请毛主席到黄埔军校讲过农民问题。
由于两人在对中国革命的认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,毛主席和周恩来偶尔会在一起交流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。
后来,因为蒋介石背叛革命,毛主席和周恩来在李富春家里偶然见了一面,之后便从事各自的革命工作了。
1931年11月27日,毛主席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。12月,中共中央实际上的主要主持者周恩来离开上海,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。
在中央苏区,周恩来先后担任了中央苏区中央局书记、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总政委、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。
此时的毛主席,正经受着革命的考验,处于人生的低谷。他虽然担任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,但却无法参与军事指挥,内心非常压抑。
一天,周恩来来到毛主席家中拜访。这次交谈,周恩来给毛主席留下了很好的感觉。在告别的时候,周恩来握着毛主席手,说:“照顾大局,相忍为党。”
1932年1月,中共临时中央要求中央苏区的红军攻占南昌等中心城市。
对此,毛主席忧心忡忡,当即找到周恩来,将自己的担心向周恩来和盘托出,并表示以目前红军的力量不应打大城市,可以打一些地主土豪的寨子。
对于毛主席的意见,周恩来非常认同,便致电中央,说明了红军目前攻打中心城市的困难。
然而,毛主席的正确意见没有被临时中央采纳,最终造成了红军打赣州久攻不克,只好撤回的结果。
3月,毛主席根据敌我情况的变化,及时得出了一个正确的判断,立即报到周恩来那里。
随后,周恩来亲自到长汀调动兵力,筹集给养,保障前线的战斗所需。毛主席则和朱德一起率领红军歼敌四个团,并缴获了大量物资,取得了漳州战役的胜利。
然而,毛主席并没有因为这次战役的胜利,重新回到军事领导的岗位上来。可以说,这是党和红军的重大损失。
10月,对周恩来多次听取毛主席正确意见,临时中央表示了不满。不久后,临时中央在宁都会议上,要求把毛主席召回后方,专门负责中央政府的工作,将军事指挥权交给周恩来。
第四次反“围剿”战役结束后,周恩来利用战争间隙,思考了让毛主席回到军事指挥位置的问题,并多次致电临时中央,请求恢复毛主席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,最终获得了成功。
然而,广昌战役结束后,临时中央成立了三人团。其中,博古负责政治方面,李德负责军事方面,而周恩来只是负责督促军事计划的实行。关于这件事情,周恩来说:“
李德成了总司令,我连参谋长都不如,只是一个参谋处长。
”
在后来的第五次反“围剿”作战中,李德和博古的错误决定,让红军损失惨重,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。
1934年10月,中央红军开始长征。
长征开始后,李德由于错误指挥,失去了红军的指挥权,红军实际的指挥权掌握在周恩来手里。
一天,周恩来特意前往广西龙胜县一个小村子里,拜访被冷落的毛主席。
见面后,周恩来和毛主席一起探讨了挽救危局的办法。在周恩来的面前,毛主席直言陷红军于危局的最大问题,就是领导人的问题,并说:“这个问题,很明显,李德是不能搞上去了。”
毛主席的说法,得到了周恩来的认可。于是,周恩来说:“
要不军事指挥权你来搞。
”
听了周恩来的话,毛主席说:“不,这样变动更大,恩来,军事上还是你负责,我来协助你。”
随后,在开会总结在军事上失利问题和对策说,周恩来说:“
泽东积年的经验多偏于作战,他的兴趣亦在主持战争……毛泽东的经验与长处,还须尽量使他发展……如在前方则可吸引他贡献不少意见,对战争有帮助……有泽东负责,可能指挥适宜!
”
12月18日,周恩来主持召开黎平会议。在这次会议上,周恩来支持了毛主席改变行军方向的主张。最终,会议决定在挥师抢渡乌江后,向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贵州进军。
想到这次会议李德没有参加,周恩来特意在会后将集体决定,传达给李德。听了周恩来的传达,李德当即和周恩来大吵起来。
见李德依然如此固执,周恩来气得在桌子上一拍,将桌子上的马灯都震得跳了起来,连灯火都熄灭了,才将李德震住。
在听取了毛主席的意见后,红军很快占领了贵州遵义。
1935年1月,在遵义会议上,毛主席再次得到了周恩来的大力支持,最终确定了他在党中央领导地位。在军事上,中央决定毛主席协助周恩来作战指挥。
对于这样的决定,博古当面向周恩来表示了不满。听了博古的话,周恩来激动地说:“
中国需要毛泽东,只有他才能带领我们完成革命事业,走向胜利,你,我或者其他任何人都不行!
”
此后,周恩来虽然主管军事,但却对毛主席表现出了极大信任。不久后,中央组成了由毛主席周恩来、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,全权负责红军的指挥。
这个决定,在实际上增强了毛主席的权利,削弱了周恩来的权利,由“毛主席辅助周恩来”变成了“周恩来辅助毛主席”。
对此,周恩来不仅没有生气,反而表现出了如愿以偿的样子,笑着说:“
这下好了,今后就能打更多的胜仗了!
”
后来,在毛主席和周恩来的相互配合下,中共中央度过了一次次危难时刻,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。毛主席和周恩来也逐渐成为了肝胆相照、风雨同舟的革命战友。
新中国成立后,周恩来长期担任总理,协助毛主席处理党和国家大事,得到了毛主席的信任和认可,两人的革命情谊也更加稳固,更加相互关心了。
1965年,在看到当时撰写的“九篇文章”中点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名字时,毛主席想到两人长久以来的亲密合作关系,便写出了开头提到的那段批语,主动要求将周恩来总理的名字删掉,以示对周恩来总理历史的客观和友好的评价。
最终,经过毛主席修改的那“九篇文章”,只在中央几位领导之间传阅,而没有公开发表,甚至都没在内部发表。
发布于:天津市